HI!欢迎来到《游乐志》!室内外游乐设备产品资讯、行业动态、展会信息等尽在这里! 手机版   

浅谈​2017中国VR/AR产业地图:国内VR/AR发展现状

发布日期:2017-06-01 浏览次数: 2675

众所周知,VR/AR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这在我们国内自然也不例外。虽然相较国外的科技巨头,我国的VR生态并不完整,也并没有出现生态型企业,不过在部分核心器件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在部分领域也已经具备与世界先进企业比拼的实力。今天,就和小编一起从终端产品、国产芯片、微型显示、交互技术、光学器件、开发引擎、全景相机、行业应用等产业链系统了解中国VR产业生态的真实状况。

ChinaVR封面图.jpg

 

终端产品:已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VR显示终端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但是缺乏生态型公司的引领,影响力不足。一提到VR/AR,最常说的是Facebook、Valve、谷歌和微软,而不是国内的BAT。倒是国内的一些创业公司十分活跃,它们经常推出一些超前的产品,在参数上并不比Facebook、Valve、谷歌和微软差。

 

在VR一体机上,国内创业公司同样走在前头。前两年不少创业公司推出VR一体机,那时候国外巨头大部分还停留在参考设计上。大朋和IDEALENS的VR一体机搭载2K级分辨率、90Hz刷新率的OLED屏,整体时延都低于20毫秒。现在这些公司都在研究由内向外交互技术,希望能够再一次引领VR一体机的发展。

VR游戏跑步机.jpg


国产芯片:有三条路径可走

国内芯片厂商在VR上有三种路径可走。第一种是全靠自研发,在专业领域寻求应用市场,由于不可改动,风险较高。第二种是部分自主研发,部分改动别人的产品,但这种方式成本很高,不适合量产。第三种是用别人的核心,应用是自己的,这种方式ARM做得比较好,所以国内移动芯片厂商发展较快。对于VR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图形处理,所以国内芯片厂商在核心算法上有机会实现突破。但是VR对GPU和CPU性能要求较高,国内芯片厂商一时很难赶上国外厂商,所以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能力。

2.jpg

 

微型显示:在硅基OLED上或超韩国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研究员耿怡认为,中国和日韩在OLED上,在LCD上已经没有差距,而硅基OLED甚至已经赶超韩国,因为韩国面板厂商在硅基OLED上没有很强的积累。


硅基OLED的优势是能够实现更高的PPI(生产价格指数),现在通过技术提升也解决了可视角度的问题。在1英寸以下的OLED微显领域,目前全球领先的是E-Magin公司,日本和法国也有相关产品,但尚未量产,在这个领域我国是具有话语权的。

3.jpg

 

交互技术:有望成为实际标准制定者

在这两三年里,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交互技术企业。刚刚为HTC Vive 增加眼动追踪技术的七鑫易维是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球追踪和眼动控制技术的科技公司,去年发布了全球首款VR眼球追踪模组aGlass。在发布会上,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张建中认为,七鑫易维眼球追踪技术远远超过全球其他科技公司。同样,uSens凌感在手势交互技术方面也较为领先。去年,uSens凌感正式宣布开放SDK测试版并开启预订名叫Fingo的硬件模组。该模组集成了26自由度手势追踪、6自由度位置追踪以及AR/VR技术。

 

所以在标准定型之前,国内外顶尖的交互企业都有机会成为这些国际企业的技术提供方。但是一般交互技术企业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如果没法占领技术高地,最终成为生态型企业的合作方,很难分享到生态型企业标准的红利。所以绝大多数交互技术企业只能在专业市场或者细分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在大量不标准的3D画笔、绘画板等领域分得一杯羹。

4.jpg

 

光学器件:难题是如何做到小型化

一般来说,镜片尺寸越大,人眼会越不容易注意到透镜边缘,沉浸感更好,用户可以较为直观地比较该参数,目前绝大多数VR头盔镜片的尺寸都在50毫米左右。

然而,影响沉浸感的,并非只有这50毫米。VR镜片一般分为球面、非球面、非面透镜三类。其中,成本决定了一切,成本高镜面自然好,效果也随之提高。但是我国光学技术始终处在“跟随者”的位置,不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内容上,技术研发没有投入,依旧摆脱不了‘代工’的身份。


然而,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却十分缓慢。我国目前在自由曲面棱镜方面的技术处于比较领先位置,从成像和穿透角度来说要略强于全视波导。但是劣势是在厚度上,全视波导的厚度是1~2毫米,自由曲面棱镜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5.jpg

 

全景相机:企业级市场应用较为成熟 

目前,我国VR相机在消费级、中低端机型领域种类比较齐全,分布较广,一体机主要以小型化为主,并已成为主流。但是,高端机型较少,在捕捉深度信息、沉浸感和交互方式上表现不足。普遍情况是比较落后的。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在深度捕捉、光场等基础技术上的研发不足。尽管目前现有的诸如光场拍摄等方案可以实现VR影片的拍摄,但是由于企业过于追求“短平快”的效率、加之目前VR的拍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摄影摄像,因此发展阻力很大。(图6)



本页链接:http://www.amusechina.cn/amuseArticle/3785.html

推荐阅读